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膳食纖維不足不僅影響消化道!您有多久沒好好上廁所了呢?有沒有下列經驗:
好幾天沒上廁所,肚子硬邦邦,坐下來卻什麼都出不來。
體重突然多了 1~2 公斤,懷疑是「宿便」在作怪。
白天上班精神不好,皮膚也開始冒痘,感覺整個人卡住了。
其實,這些困擾都和「膳食纖維不足」有很大的關係。
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攝取25~35 公克的膳食纖維,但依據調查發現,台灣成人平均每天僅攝取 15 公克膳食纖維,不到建議量的一半!難怪便秘、代謝等問題成為國民病。今天就來聊聊:膳食纖維到底有什麼功效?除了排便,還有哪些被忽略的健康價值?
纖維能吸水膨脹,增加糞便體積,讓腸道更容易「往下推」,自然順暢不卡卡,這也是大家最熟知的功效之一。
膳食纖維是益生菌的食物,能幫助好菌繁殖、壞菌減少。腸道環境好,肌膚氣色也會變得更清爽,連免疫力都能加分。
纖維能延緩醣類吸收,避免血糖快速衝高。對愛喝手搖飲、常外食的人特別有幫助。
可溶性膳食纖維能「抓住」膽固醇,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,並協助排出體外,長期下來,對血脂、心血管健康都有助益。
纖維吸水膨脹後能增加體積使胃產生飽足感,且纖維通常需充分咀嚼,讓大腦接收到「吃飽了」的訊號,對正在控制體重的人來說,是很重要的幫手。
您是不是發現,其實膳食纖維不只是「排便」而已,還能照顧到代謝、心血管和體重呢?
理論上,靠飲食可以補足膳食纖維,但實際上非常困難。想要達到每天 25 公克,平均每餐都需要攝取到:
一盤 蔬菜(約 100 克,約一盤燙青菜)
一顆 水果(中等大小約一個拳頭大)
一碗 全穀雜糧(糙米飯、地瓜飯等)
但現代人外食多,早餐隨意麵包、吐司、奶茶,中餐便當菜量少,晚餐又常隨便解決。這樣一算,膳食纖維攝取量很難達標。
(延伸閱讀:益生菌不能跟什麼一起吃?正確食用方式一次了解!)
當腸道順暢的時候,身體的變化會非常明顯:早上起床不再脹氣,精神變好,工作效率也提升,體重更穩定,不容易忽胖忽瘦。
然而,要每天大量吃青菜水果對現代繁忙生活來說並不容易,除了建議從天然食物中攝取,市面上也有多種補充選擇:
早餐建議多選擇含有蔬菜的種類,例如:蔬菜蛋餅、蔬果起司蛋吐司、水果優格沙拉等。上班時可帶便利食用的水果,例如:蘋果、橘子、小番茄、香蕉等,餐間食用補充纖維。
多準備好清洗烹調的食材,例如:玉米筍、金針菇、秀珍菇、雪白菇、鴻喜菇、秋葵、高麗菜、娃娃菜、茄子、紅蘿蔔、洋蔥等,可川燙、清蒸、快炒、煮成蔬菜湯,便利處理增加膳食纖維攝取。將白米飯替換為糙米、燕麥或藜麥,也都是很好的選擇。
可挑選高纖飲品、代餐及果凍,能快速補充飲食不足的纖維,例如:含有奇亞籽、羅勒籽的無糖飲品,有些代餐包也會添加膳食纖維粉,或挑選纖維果凍,更方便攜帶,隨開隨吃,可隨時補充不足的纖維。
但其中應留意成分安全性,盡量選擇較天然的蔬果纖維成分,不建議含有色素、香料及輕瀉劑,例如:望江南、決明子、番瀉葉等,除了有健康風險,且孕婦和小孩禁止食用之外,也可能產生依賴性,而非補充身體所需的膳食纖維。
如果您常常有兩三天沒順暢一次,每天蔬菜攝取不到三碗,或總是覺得精神不好、皮膚差,那真的該檢視「膳食纖維」是否吃足。膳食纖維的功效,從最基本的排便,到血糖、膽固醇、體重管理,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,每天攝取足夠纖維,讓身體輕鬆「順暢」,生活更自在!